鄧小平的政治觀與當代中國政治發展
鄧小平的政治觀與當代中國政治發展_馬克思主義與現時代
鄧小平的政治觀與當代中國政治發展
(一)
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當代中國政治發展的關鍵時期。在結束了“文化大革命”這一背景下,當代中國政治發展首先表現為政治觀念的轉變。在這一時期,鄧小平著力糾正了長期以來人們對政治的錯誤概念,建立起科學的政治觀,從而使國家的政治生活和人們的政治實踐活動開始發生根本性轉變。什么是社會主義社會政治?毛澤東的認識有所反復,他認為社會主義社會的政治不同于剝削階級存在的社會中的政治(102)。中國的政治建設本可以在這一正確觀點指導下,轉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比較平穩發展的軌道。但令人遺憾的是,毛澤東晚年沒有堅持這一正確觀點,而是退回到把政治局限于階級斗爭的觀點,并由此得出社會主義的政治就是階級斗爭的片面結論。結果,我國在20世紀60年代逐步走上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道路,國家政治建設和生活因為與動亂結緣,脫離了經濟建設這個關系國家命運和前途的根本,而變得日愈缺乏生機和活力?!拔幕蟾锩苯Y束后,鄧小平立即著手對政治這個觀點進行撥亂反正。他根據自己對社會主義政治的長期觀察,從多方面闡述了政治這個概念及其涵義。首先,他對政治作了一種新的詮釋:政治就是大局;其次,他鮮明地提出四個現代化是“中國最大的政治”。
所謂政治是什么呢?鄧小平說:“我這里所說的政治,是國內外階級斗爭的大局,是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在現實斗爭中的根本利害?!?sup>(103)大局又是什么?根據鄧小平的看法,大局就是與一定歷史階段黨和國家的總目標、總任務密切聯系的決定國家命運、民族命運、黨的命運的問題?!罢尉褪谴缶帧卑齻€方面的涵義:第一,政治就是國內外階級斗爭的大局。第二,政治是中國人民在現實斗爭中的根本利害。第三,政治就是世界人民在現實斗爭中的根本利害。第一層涵義直接源于馬克思“一切階級斗爭都是政治斗爭”的觀點,是運用這一觀點考察社會主義社會階級斗爭的新情況而得出的結論。第二層涵義是鄧小平對政治作出的具有普遍意義的新概括。第三層涵義也是鄧小平運用馬克思主義關于政治的觀點觀察新的世界局勢得出的結論,是第二層含義的拓展。在上述這三個方面的內涵中,政治就是中國和世界人民在現實斗爭中的根本利害,是這個觀點的核心內容,它揭示了政治的本質,拓展了政治的內涵。對于社會主義社會而言,它既指明了社會主義政治鮮明的階級性、深刻的經濟根源,又表明了政治對于經濟的依存關系、能動作用及經濟對于政治基礎的最終決定作用,因為,各個階級、集團的一切人的最根本的經濟利益,必然集中表現為政治。這種根本利益在不同時代、不同國家和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表現。在社會主義社會,政治主要就是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的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就是集中力量發展生產力,就是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正是根據上述認識,鄧小平進一步提出了四個現代化是“中國最大的政治”這一觀點。鄧小平說“所謂政治,就是四個現代化”(104),“就我們國來說,什么是中國最大的政治?四個現代化就是中國最大的政治”(105),“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我們當前最大的政治,因為它代表著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106)。也正因此,鄧小平把我們確定的戰略目標,即到本世紀中葉,在經濟上接近世界發達國家水平,稱為“政治目標”(107),把為實現這一目標而確立起來的政治路線視為“最大的政治”,要求始終抓住不放?!罢尉褪谴缶帧焙退膫€現代化是“中國最大的政治”等觀點,是鄧小平對我國社會主義政治建設經驗進行科學總結的理論成果,是反思過去的政治實踐后得出的結論,是鄧小平對政治內涵和當代中國政治所作的最具普遍意義的極精練的概括。它既簡明扼要又深刻地揭示了政治的一般內涵和社會主義政治的主要內容以及政治與經濟的密切關聯,突出強調了經濟建設,即四個現代化在當代中國政治發展中的地位。這就在理論上給了人們觀察社會主義社會政治以科學的觀點,在實踐上為長期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提供了一個強有力的支撐點,矯正了過去在我國長期存在并一度盛行的政治僅僅就是階級斗爭的片面觀點。正是在這一觀點指導下,當代中國政治由以階級斗爭為綱逐步轉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軌道,由動亂轉到穩定、健康發展的道路,國家政治生活開始改變長期以來扭曲而又沉悶的狀態,呈現出勃勃生機。
(二)
在當代中國政治發展的過程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是政治與經濟的關系。只有在理論上正確認識并在實踐中正確處理好二者的關系,才能使國家政治建設和生活徹底轉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軌道。因此,鄧小平在科學解釋政治涵義的同時,對于經濟建設與階級斗爭和政治思想工作的關系,作了科學的闡述,并提出了頗有創見的正確處理二者關系的方法,從以下幾個方面闡述了政治與經濟的關系。
第一,鄧小平認為經濟對于政治具有決定的作用,解決政治問題的根本因素是經濟發展。他強調經濟發展對于國內安定團結、堅持社會主義、堅持黨的領導等都具有決定性的意義。他分析說:“世界上一些國家發生問題,從根本上說,都是因為經濟上不去”,我們只靠“已經取得的穩定的政治環境還不夠”,“最根本的因素,還是經濟增長速度,而且要體現在人民的生活逐步地好起來。人民看到穩定帶來的實在的好處,看到現行制度、政策的好處,這樣才能真正穩定下來”(108),并且,“生產力發展了,人民積極性調動起來了,社會主義國家的力量就增強了,社會主義制度就鞏固了”(109)。他認為人們之所以擁護我們,就是這10年有發展,發展很明顯。他說:假如我們有5年不發展,或者是低速度發展……會發生什么影響,而祖國統一的實現,歸根到底也“還是要我們把自己的事情搞好……四個現代化搞好了,經濟發展了,我們實現統一的力量就不同了”(110)。鄧小平還認為,中國經濟的發展,對于世界和平及反對霸權主義都將起重要作用。他說:“從政治角度來說,中國的發展對世界、對亞太地區的和平和穩定都是有利的”,“等到中國發展起來了,制約戰爭的和平力量將會大大增強”,“那時中國對于世界和平和國際局勢的穩定肯定會起比較顯著的作用”(111),而且“我們在國際事務中起的作用的大小,要看我們自己經濟建設成就的大小”(112)。如果我們經濟發展,國家更加興旺發達,我們在國際事務中的作用就會大??傊?,一句話,四個現代化這個政治對于其他方面的政治具有決定的作用。
第二,鄧小平認為,經濟建設雖然是最大的政治,但它不能代替其他意義上的政治,因為這些方面的政治作為大局對于經濟仍有保障作用乃至推動作用。他說,沒有精神文明,沒有共產主義思想,沒有共產主義道德,就不可能建設社會主義?!斑@個問題關系到我們的事業將由什么樣的一代人來接班,關系到黨和國家的命運和前途”(113),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必須大大加強,決不能削弱”(114)。但這種保障和推動作用又是在經濟的基礎地位、經濟的決定作用前提下發生的,而不是超越于經濟之上或脫離經濟的。這也就是說,政治作為保障和推動經濟發展的力量既是不可忽視的,但又不是唯一的最終決定力量。他說,“改革,現代化科學技術,加上我們講政治,威力就大多了。到什么時候都得講政治”(115)。顯然,鄧小平的意思是,政治對于經濟,不但保證方向,而且還是一種推動力量。當然,聯系鄧小平關于改革是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觀點,講政治的“威力”對于經濟發展的作用就是十分清楚的了。
第三,鄧小平認為,既然經濟建設是最大的政治,那么它就應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內容。因此,思想政治工作應該緊密聯系經濟工作,而不能脫離經濟工作。他強調“政治工作要落實到經濟上面”(116),“正確的政治領導成果,歸根結底要表現在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上,人民物質文化生活的改善上”(117)。因此,衡量思想政治工作要聯系經濟工作。他說:“今后,政治路線已經解決了,看一個經濟部門的黨委善不善于領導,領導得好不好,應該主要看這個經濟部門實行了先進的管理方法沒有,技術革新進行得怎么樣,勞動生產率提高了多少……各條戰線的各級黨委的領導,也都要用類似這樣的標準來衡量。這就是今后主要的政治。離開這個主要的內容,政治就變成空頭政治,就離開了黨和人民的最大利益?!?sup>(118)他大聲呼吁,“力戒空談”,“四個現代化靠空談是化不出來的”(119)。
為了推動當代中國政治發展,鄧小平還提出了處理政治與經濟關系的基本思路和方法。(www.rjyiliao.com)
首先,從政治角度審視經濟建設。所謂政治角度,即大局觀點、戰略眼光。鄧小平一貫認為,對于經濟問題不能只從經濟角度去觀察,更要從政治角度去考察,要充分估量其在政治上的意義。他說:經濟發展“不只是經濟問題,實際上是個政治問題”。因而,他強調對于經濟發展問題“不能只在眼前的事務里面打圈子,要用宏觀戰略的眼光分析問題”(120),“要從大處著眼”(121)“要瞻前顧后,看遠一點”(122),也就是認識上有大局觀念,行動上服從大局。他說:“要提倡顧全大局。有些事從局部看可行,從大局看不可行;有些事從局部看不可行,從大局看可行。歸根到底要顧全大局”(123),“只有黨內黨外上上下下人人都注意照顧大局,我們才能夠順利地克服困難,爭取四個現代化的光明前途”(124)。
其次,從經濟角度尋求解決政治問題的途徑,政治問題要用經濟辦法來解決。既然經濟的發展是一個政治問題,具有政治意義,能夠從根本上解決政治問題,那么,解決政治問題的思路、眼光也就應與經濟問題聯系起來,跳出只在政治自身框框中打轉的局限,從經濟發展中尋求解決政治問題的出路。因此,鄧小平提出,政治問題“主要還是從經濟的角度來解決”(125),這一命題包含兩層含義:一是關系國家命運和國家在世界事務中的作用等帶全局性的政治問題,固然需要從多方面去解決,但根本的解決途徑則是經濟發展。鄧小平指出“中國能不能頂住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的壓力,堅持我們的社會主義制度,關鍵就看能不能爭得較快的增長速度,實現我們的發展戰略”(126)。二是社會問題、政治問題要用經濟辦法來解決?!皬母旧险f,手頭東西多了,我們在處理各種矛盾和問題時就立于主動地位?!?sup>(127)經濟不發展,大到國家命運、國家統一、國家安全問題,小到各種具體問題,“永遠不能解決”(128)。
再次,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前提下統籌政治與經濟,不能顧此失彼。因為經濟的發展對于政治問題的解決具有決定的意義,因而在政治和經濟的關系中,應以經濟為中心。但經濟與政治不可分割,經濟對政治也有依存的一面,因而經濟又不可脫離政治,不可單打一,而應兼顧。鄧小平強調:“建設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強國,任務很多,需要做的事情很多,各種任務之間又有相互依存的關系,如像經濟與教育、科學,經濟與政治、法律等等,都有相互依存的關系,不能顧此失彼”,“各個方面需要綜合平衡,不能單打一。但是說到最后,還是要把經濟建設當作中心。離開了這個中心,就有喪失物質基礎的危險”(129)??傊?,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統籌政治與經濟。
上述這些觀點和思路,不僅揭示了社會主義社會政治與經濟的正確關系,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政治與經濟相統一的觀點,更為重要的是鄧小平提出了解決政治問題、推動政治發展的根本力量和判斷思想政治工作是非、成績的重要標準。這些對于當代中國政治轉型起到了強有力的推動作用。第一,既然解決政治問題的根本因素是經濟發展,那么,政治發展就不能不主要依賴經濟的發展,這就進一步在認識上確立了政治服從于、服務于經濟的觀念,在實踐中也就進一步推動國家政治建設和政治生活的轉型,使國家政治建設和生活逐步脫離空談軌道,轉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務實軌道。第二,根據上述認識,在實際工作中把思想政治工作與經濟工作緊密聯系起來,以經濟建設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內容,逐步克服了20世紀中后期一度非常盛行的空頭政治或政治與經濟兩張皮的狀況,基本上改變了過去在實際工作中要么是空談政治,要么陷入事務主義怪圈的現象,使政治生活日益與經濟建設密切相連,并為經濟建設服務。
(三)
鄧小平關于社會主義社會政治的基本觀點和正確處理政治與經濟關系的基本思路與方法,從指導思想上為當代中國政治發展和21世紀政治文明建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在上述基本觀點、思路和方法指導下開始的政治局面的新變化成為當代中國政治文明建設的良好開端。
首先,鄧小平關于社會主義社會政治的基本觀點、正確處理政治與經濟關系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從指導思想上為當代中國政治轉型和政治文明建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就是依據他關于社會主義社會政治的基本觀點和處理政治與經濟關系的基本思路與方法,來考察、安排我國的發展規劃,制定發展戰略的。無論是在對我國國情的科學分析中,還是在關于“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戰略布局或在關于我國發展目標方面的富強、民主、文明的統一上;無論是在關于“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上,還是在關于經濟體制改革與政治體制改革協同發展的總體安排上,或者是在關于改革、發展、穩定相互關系問題上;無論是在關于國家統一的“一國兩制”的構想和具體安排上,還是在關于和平與發展是當代世界的兩大主題的判斷等重大問題上,都鮮明地體現出鄧小平上述基本觀點和思路,以及他對上述基本方法的運用。而且,上述鄧小平的基本觀點、思路和方法作為鄧小平理論的一部分已為全黨所接受,成為全黨觀察和處理政治問題及政治與經濟關系、政治與其他方面的關系等問題的指導性思想。顯然,這就從指導思想上徹底克服了過去在國家建設和發展問題上較長時期存在的過分突出政治,忽視其他方面建設,而最終削弱了政治,乃至影響整個國家政治發展和經濟、社會發展的狀況,開始把社會主義政治建設和政治生活納入與經濟發展相協調的軌道。自20世紀80年代初以來的20多年中,雖然我國政治發展也曾經面臨過嚴峻挑戰,但由于有了這一正確指導思想,因而都能夠化險為夷,從全局上保持社會穩定和政治的健康發展。而融入鄧小平理論中的上述關于社會主義社會政治和政治與經濟關系的基本觀點,以及正確處理二者關系的基本方法,也成為今天我們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最基本指導觀點、思路和方法。
其次,上述基本觀點、思路和方法在20多年來的實際工作中指導黨和政府成功地處理了國家和社會中各種利益矛盾,既調動了一切積極因素,又保持了社會的長期穩定,為政治文明建設奠定了良好的社會基礎。如改革中采取的讓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然后帶動其他地區和其他人富起來、率先開放沿海地區等政策,以及后來的西部大開發戰略,就是根據上述思路和方法而作出的重大決策。鄧小平說:“這是一個大政策,一個能夠影響和帶動整個國民經濟的政策”(130),“沿海地區要加快對外開放,使這個擁有兩億人口的廣大地帶較快地先發展起來,從而帶動內地更好地發展,這是一個事關大局的問題。內地要顧全這個大局。反過來,發展到一定的時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來幫助內地發展,這也是個大局。那時沿海也要服從這個大局”(131)。不但處理經濟問題如此,其他問題也如此。如穩定,鄧小平說:“一個目標,就是要有一個安定的政治環境。不安定,政治動亂,就不可能從事社會主義建設,一切都談不上。治理國家,這是一個大道理,要管許多小道理。那些小道理或許有道理,但是沒有這個大道理就不行?!?sup>(132)即使一些比較具體的問題,“比如落實政策問題,就業問題,上山下鄉知識青年回城市問題,這些都是社會、政治問題,主要還是從經濟角度來解決。經濟不發展,這些問題永遠不能解決?!?sup>(133)改革開放以來,許多歷史遺留的、長期積累的問題都是在上述思路和方法指導下,逐步解決的。既解決了實際問題,又顧全了大局;既化解了社會矛盾,保證了社會穩定,又調動了積極性??傊?,比較好地做到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前提下統籌政治與經濟,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逐步解決政治問題和社會問題,使政治發展立足于經濟發展,使中國政治生活進入比較穩定、健康發展的狀態。所有這些,對于當代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既提供了基本經驗,又提供了社會穩定的有序的前提或基礎。尤其是最近10多年政治持續穩定而健康的發展,成為中國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的良好開端。
(熊啟珍,原載《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3年第11期)